2014年12月25日,闻名前史学家、北大前史系教授田余庆因病在京去世,享年90岁。
田余庆本籍湖南湘阴,1924年2月11日生于陕西省南郑县(今汉中市)。先后于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政治系(昆明)肄业,1950年结业于北京大学前史系。历任北京大学文科研讨所助教,前史系助教、讲师、教授,前史系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席等职,对北京大学前史学系的开展,尤其是对我国古代史研讨中心的创立,做出了突出贡献。还曾兼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前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收拾与出书规划小组成员、《我国大百科全书·我国前史》修改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田余庆早年曾与金毓黻合编《太平天国史料》,并参加修改“我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首要致力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研讨与教育。代表作为《东晋门阀政治》、《秦汉魏晋史探微》、《拓跋史探》等。
2014年12月24日,我国资料科学的前驱、我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颜鸣皋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颜鸣皋客籍浙江慈溪,1920年6月12日生于河北定兴。1942年结业于重庆中心大学机械系,1946年至194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冶金系获科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新我国树立后,颜鸣皋打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重重阻遏,于1951年2月搭船经香港回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航空工作,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颜鸣皋致力于资料科学研讨和航空资料技能系统建造,在钛合金、高温合金、铝合金、先进非金属资料、复合资料、疲惫开裂与寿数剖析等范畴取得丰硕效果,为满意国家要点航空武器装备的急需,掌管和辅导了一批重要新资料及中心部件的研发,丰厚和开展了合金强化、金属织构、疲惫开裂、寿数点评等资料科学理论,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资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研讨的杰出人才。
2014年12月17日,闻名半导体资料专家、我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大学副校长阙端麟因病在杭州去世,享年87岁。
阙端麟,1928年5月出世,福建福州人。1951年结业于厦门大学电机系,结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调浙江大学作业直至去世。他是我国较早开端半导体资料教育与科学研讨的学者之一。试制成我国第一台温差电发电机,在硅烷提纯和高纯多晶硅制备等方面取得打破,所担任的探测器级特高阻硅单晶的“六五”攻关研讨项目取得圆满成功,开展了硅单晶单色红外光电导衰减少子寿数测验技能,发明晰减压充氮直拉硅单晶成长技能。研讨的多项效果都应用于出产实践,取得突出成绩。
2014年12月8日,今世闻名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我国社会科学院研讨员何西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76岁。
何西来原名何文轩,1938年生于陕西临潼,1958年结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结业后曾留校任助教一年。1963年调我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讨所,历任我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讨所助理研讨员、副研讨员、研讨员,我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讨所副所长、研讨生院文学系主任、《文学谈论》副主编、主编,鲁迅文学院等客座或兼职教授。何西来师承何其芳,从事文艺理论研讨、文学批评及创造近五十年,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首倡“反思文学”。著有《新时期文学思潮论》、《文学的理性和良知》、《文艺大趋势》等专著以及散文集《虎情悠悠》等。
2014年11月10日,我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取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因病在京去世,享年96岁。
师昌绪1918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徐水。1945年结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6年至1949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获硕士学位,1952年获美国欧丹特大学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6月回国。曾任我国科学院金属研讨所所长、中科院技能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1980年当选为我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我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国际科学院院士、院长。
师昌绪是我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开展了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可用作耐热、低温资料和无磁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等,具有开创性。他还对国家科技方针的拟定及科技安排的设置和开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议并参加掌管了我国工程院的树立;屡次掌管全国资料范畴开展规划。
2014年10月4日,闻名能源动力科学家、我国科学院院士蔡睿贤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0岁。
蔡睿贤客籍广东台山,1934年2月5日出世于广东汕头。1951年至195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交通大学,结业后先后曾在清华大学、长春机车厂及我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作业,曾任工程热物理所所长及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资料科学部主任、我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我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学报主编等职。蔡睿贤在剖析杂乱总能系统中,创立了比较法,并由此总结出各种总能系统的多种简明定性规则、树立了着重正确点评原则的热力学剖析学说系统。在叶轮机械理论方面,全面开展了中心流线法。
2014年10月2日,闻名哲学家、梵文学家、释教因明学家,我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巫白慧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巫白慧客籍广东惠州,1919年9月在香港出世。1940年赴印度留学,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东方言语学系印地语讲师,商务印书馆外语修改。1978年调入我国社科院哲学研讨所,1983年创立东方哲学研讨室,1985年评为研讨员,1991年起享用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印度总统奖”。巫白慧学贯中西,知晓印度古典言语文字,以梵文为前言对印度哲学和释教文明进行深入研讨,先后出书了《印度哲学》、《圣教论》、《〈梨俱吠陀〉神曲选》等多部著作,为中印两国文明的沟通作出杰出贡献。
张贤亮本籍江苏盱眙,1936年12月生于南京。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端文学创造,1955年从北京移民来宁夏,先当农人下一任教员。1957年在“”中因宣布诗篇《大风歌》被划为“分子”,押解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从头执笔后创造小说、散文、谈论、电影剧本,成为我国今世重要作家之一,曾担任宁夏文联主席。张贤亮的首要文学成便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端,直到上世纪末的创造时期。首要著作《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性》、《美化树》等在我国文坛占了重要位置。曾兴办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是宁夏重要旅行景区之一。
2014年9月9日,闻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汤一介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汤一介本籍湖北黄梅,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父亲汤用彤是哲学咱们。1951年,自北大哲学系结业便留校任教,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还曾担任我国文明书院院长、我国哲学史学会参谋、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学术专著有《郭象与魏晋形而上学》、《前期道教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我国民间传统文明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涵逾越问题》、《儒教、释教、道教、基督教与我国文明》等;学术漫笔《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明漫笔》、《非实非虚集》等;主编有《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丛书。2003年起,汤一介担任《儒藏》编纂中心主任、首席专家。2012年取得第一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14年7月7日,闻名释教育家、我国哲学史家和宗教育家方立天因病去世,享年81岁。
方立天1933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结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我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系)作业直至去世。历任我国宗教育会副会长、参谋,我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参谋,我国释教协会参谋,《我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宗教研讨》丛刊主编,《宗教社会科学》丛刊主编。2007年获第五届“吴玉章优异科研奖”。专业研讨方向首要为我国释教、我国哲学。首要代表作有:《魏晋南北朝释教论丛》、《华严金师子章校释》、《慧远及其梵学》、《释教哲学》、《我国释教与民间传统文明》等。
2014年6月30日,闻名冶金学和冶金物理化学家、冶金教育家,我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我国科学院院士魏寿昆谢世,享年107岁。
魏寿昆,字镇雄。1907年9月出世于天津。1931年就学于德国柏林工科大学资料工艺科学系化学专业,1932年转学德累斯顿工科大学化学系,1935年夏获工学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在北洋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钢铁学院第一任教务长。魏寿昆作为冶金学科、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带头人,在国内较早地引证化学热力学原理作为研讨与操控冶金反响的理论基础,引出了重要概念与公式,辅导了出产实践,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效果。
2014年6月9日,闻名出书家、翻译家、人民文学出书社原副总修改孙绳武去世,享年97岁。
孙绳武又叫孙玮,1917年生于河南偃师。1942年结业于西北大学商学院,主修俄语。1949年进入年代出书社,从事编译事务。他是拟定人民文学出书社第一个外国文学选题方案的掌管人。在他的领导下,到1983年,人民文学出书社出书外国文学著作达一千六七百种。他着重于出书图书的系列化,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日本文学丛书”、“北欧文学丛书”等;还安排修改出书享有国际名誉的文学大师们的著作全集、文集、选集,如《莎士比亚全集》、《泰戈尔著作集》、《列夫·托尔斯泰文集》、《普希金选集》等。
2014年5月11日,闻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
吴小如出世于1922年9月8日,原名吴同宝,号莎斋,安徽泾县人。是闻名书法家、诗人吴玉如之子。吴小如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于1949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结业。曾受业于朱经畲、朱自清、沈从文、废名、游国恩、周祖谟、林庚等闻名学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跟从俞平伯45年。历任津沽大学中文系教员,燕京大学国文系助教,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教授及我国中古史研讨中心教授,中心文史研讨馆馆员。吴小如在我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剧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造就,被认为是“多面一致的咱们”。著有《京剧老生门户综说》、《古文精读举隅》、《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莎斋笔记》、《常谈一束》、《霞绮漫笔》等,译有《巴尔扎克传》。
2014年3月31日,闻名前史学家、南开大学前史学院教授来新夏在天津去世,享年91岁。
来新夏,浙江萧山人,1923年生于杭州,1946年结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前史学系,首要是做前史学、目录学和方志学等研讨,被誉为“纵横三学”。他曾兴办南开大学图书馆系,历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南开大学出书社社长兼总修改等职。著有学术著作《清人笔记叙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古典目录学》、《北洋军阀史》、《我国古代图书工作史》、《我国近代图书工作史》、《我国地方志》等,漫笔集《冷眼热心》、《路与书》、《邃谷谈往》、《学不厌集》《来新夏书话》、《不辍集》等。
傅惟慈1923年生于哈尔滨,满族。1950年结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言语文学系。曾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言语文明大学等高校。上世纪50年代从俄语及德语译介了匈牙利、波兰等国今世文学著作,从50年代后期起从事德国文学翻译。我国翻译作业者协会树立后,任理事。傅惟慈知晓英、德、法、俄等多国言语,有三四百万字的译本,著作深受读者欢迎。首要译作有格林厄姆·格林的《问题的中心》、萨墨塞特·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亨利希·曼的《臣仆》、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等。他与董乐山合译的《动物农场》和《1984》,影响巨大。
2014年2月19日,闻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两院院士张宗祜在上海去世,享年88岁。
张宗祜1926年2月生于河北满城。1948年7月结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1951年至1955年,在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讨生部学习,获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曾任我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讨所所长等职务。张宗祜长时间从事我国黄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研讨,掌管完结百余项国家和省部级严重、要点科技项目,提醒了黄土湿陷力学变形产生机理,提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模式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类型分类系统,是国际首位发现黄土渗透性规则的地质学家。张宗祜掌管完结的国家要点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地区水资源点评及合理规划使用”,处理了河北省大区域杂乱地质条件下科学点评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使用量的严重难题。
1997年,在王同惠亡故六十余年后,费孝通收拾出书了两人合译的《甘肃土人的婚姻》一书。他写下一篇情深意重的序文,作为对亡妻的吊唁。终身追求真理的费孝通不仅把感念寄人的情思写入其间,也把对学术传承的殷殷期望写了出来:“假如这篇序包括的意思会化成一把可散播出去的种子,又可巧无意中落入一些乐于扶植的心田,说不定往后的日子里会长出美丽的花朵。”
咱们每至年终对逝去学人的纸上留念,也包括了这层意思:斯人即逝,精力长存,传承有道,薪火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