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一高,全社会都知道,菜价一低,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产地的菜没人要,零售价有的还是蛮高的。所以菜价低甚至没人要的时候,只有种植户、农户的体会是最深刻,有种没收成,所有投入都损失掉,所有希望都成泡影,不只是很大的资源耗费,对农户的心理也是沉重打击。菜金菜土,是福建闽南地区的本地话,蔬菜水果有时候像金子一样贵,有时候像粪土一样便宜。
大葱经历了2016的历史高价,现在(2017年开始至今3月份)又出现滞销情况,今年不只大葱、白萝卜、甘蓝包菜、菜花、胡萝卜等等都出现过大规模低价滞销。只要是种植户、蔬菜商户,谁没经过这样的一种情况呢,往往我们只好自嘲:大家都和我一样惨,那我就放心了。
回顾小编的微信,发现一两年、两三年,就会出现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价差甚至在十倍以上。小编是个悲观主义者,记录都是不好的情况,其实也有高价的时候,比如2008年初、2012年初、2016年初,大葱价格都很好。价格大起大落、菜金菜土的情况会一直出现,会很难解决,为什么?
有时候库存比直接丢弃地头亏损的更严重,除了原料成本,其它人工、运输、加工、包装、库存成本更加多。
今年菜价很是惨淡,其中就有大葱。地里的再过几天能处理完,如果行情没有转好的迹象,大概也就这样结束了吧。接下来的空闲期……怎么安排?上周日一老板有意提供我出国机会为他工作,我会适合吗
五月的温热,这么低贱的价格,这样的铁头大包菜算是很有耐心在管理,没有虫害,菜色鲜艳。
今年大葱至少提早半个月结束,若能做也还可以做,葱还是有,只是行情太差,大家做得脚衰手软,身心疲惫。去年做到5月底6月初了
福建漳浦大葱上市,延续各地行情低迷状态,新葱价格破往年同期价格历史新低,还不好销。本地大葱从现在可以一直采收到2015年5月末6月初,今年大葱量很足,质量比往年好
今年绝对是大葱历史灾难年,好又多,没人要。明年何去何从,还会种多吗?如果少种空出的地要种什么呢
虽然有些开花骨朵了,不过质量还是很好,行情好的年份,这样的大葱抢都抢不到,现在白送人拔人家都不要。这块地可以产将近20万斤毛葱,明天铲掉,腾地
可以说今年的大葱是本地历年来最好的,却又是最便宜的,像这样的肉长35以上、40来公分。又要毁掉一批,真心不舍,做个纪念
去年花开没富贵,今年花开没富贵,否极了,泰会来吗?留种的?不留种,知道大家开玩笑
最近菜价乱七八糟的,一两毛,两三毛,有的要自己处理,卖不掉,自己吃,吃不完,舍不得的,腌起来,被逼的,非专业选手
大葱刚开始采收就要没人要了,有的花都要开出来了,我们不叫含苞待放,含苞待放是给人很希望的,此时是给人绝望。采收起来的还很少,最后一茬的苗已经很大了,没地栽了,或者绝望到不想栽了,有的人觉得最后这茬才值钱,来,赶快来拔去栽
菜金菜土,意思是菜如金,菜如土,菜有时候很贵,有些时候又很便宜,丢在路边没人要。
2008年1月10日起发生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很多地区大面积受灾,蔬菜大量受损,减产;又天气恶劣,蔬菜运输受到拖延,各种蔬菜大幅起价。比如大葱,在我们这里,收购价都到每斤2.8元,外运到各地批发商业市场、最终到消费者手中,价格又会是多少呢?这主要是我国南方经历了一场百年难遇的特大雪灾,而南方正好是冬季蔬菜的主产区。而2011年,大葱的价格高不过5毛每斤,一般在3毛左右,4、5月份,也才1毛多。
2010年6、7毛钱一斤的大头菜、甘蓝,今年4、5月份收购价也才4、5分钱;费这一段时间砍菜卖菜,得到的钱有时候还不如去打工来的多,菜稍有不好,遇收购商不要,更是白费时费力。实际上,也有一些放弃管理,放弃采收,大葱抽薹(抽苔)了,包菜裂开了,白萝卜青头空心了。下一季农种,还要自己或雇工清理掉,这年景!
2009年10月份—2010年3月份的白萝卜价格还可以,2010年4、5月份的价格也不行。2010收9月20日台风凡亚比及10月22-23日台风鲇鱼袭击漳州,对白萝卜产生很大破坏,残留下来可以采收的,收购价一斤8、9毛钱,从12月份开始是2毛左右,持续了很久,有一段时间是3毛多的,这样的价格相对大葱、大头菜、胡萝卜来说算是很不错了。
受季节、气候、地域影响,加上人的因素,保鲜蔬菜对价格很是敏感。产量少时,价格就上去;产量多时,价格低不说,保鲜蔬菜又很难像其它产品容易储藏,长期保鲜储藏困难,成本又高;所以大量的蔬菜在短期内销掉很难,难怪在物价高涨、通货膨胀的时候,一斤蔬菜才几分钱,还没人要。价格不好,生意就不好做,蔬菜也一样。我们这里,2008年做菜生意都赚到钱,2009年赚钱的人也不少,2010、2011至今,亏钱的人应该不少。2010年商贩看2008、2009年蔬菜价格好,就高价预收购,采收时市场行情不好,卖不上价格,就亏钱了,农户倒是不亏。2011年,商贩受了教训,得了书经的指引,包地没那么多,很多农户菜卖不掉,亏本了。
以前报道的食品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 “辣死你”,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日本地震又震出了“盐如玉”,是人为炒作,垄断控制,群体跟风,还是物资就是那么的缺乏,或者种植结构不合理?
今年报道“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不少,甚至有“菜贱伤农山东农民自杀事件”。
面对这种“菜金菜土”的怪现象,专家分析指出,这与目前农产品的流通模式有一定关系。现在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的人餐桌,主要环节是农户-经销商采购(产地收购)-批发商业市场-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农户与消费者之间隔了太多层,即使每个环节大家都不赚钱,每个环节还是要人工费,还是要运输费,有些时候还要包装费、冷藏费,批发商业市场也要收费,成本自然就高了,况且大家做生意也都是为利而来的;加上流通渠道及生产讯息不通畅,有时候中间商也会囤积炒作,也增加了价格的不稳定。
农民说菜卖不掉,市民说菜挺贵的,好像挺纠结挺矛盾的,不过“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有人总结说“蔬菜的零售价格持续上涨,由市民买单,蔬菜的收购价格下降,由农民买单”,虽不是绝对,我大致还是同意这种观点的。前段时间,市农业局统计部的一位同志问我蔬菜收成情况,我说今年不好,价格很不好,还滞销,农户没怎么收成,全国很多地方也一样。她说有听说了,不过很多本地蔬菜工厂说影响不是很大,问有没有“公司+农户”的农业订单,农民要说明帮助,有什么建议?实际上很多农业订单都是有其名没其实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合同,没有保底价的,工厂能赚钱就收,不赚钱就不收,影响是不会很大;关于帮助农民的建议,我是不懂,国家多少有一些支持农业的政策,普通农户也不懂,即使懂了,层层下来,能实际帮到他们,也是微乎其微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