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辍学做保安水泥袋子当宣纸如今成为著名书法家买了7套房

发布时间: 2024-03-11 23:16:42 作者: 塑料编织袋


  2005年,一个农村小伙在湖南举办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书法展览,让人惊讶的是,前来看展的人大多都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家。

  作为中国新一代最为年轻的书法家,王芳泽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甚至都没钱给王芳泽买宣纸。

  在当时三天的展览时间之内,他的每一幅墨宝都备受当世人青睐,全部售卖一空。

  王芳泽,1975年出生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父母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世代务农为生,他们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时他们一家还住在农村,早年时期,对于有着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儿子,村里的邻居都认为王芳泽脑子坏掉了,整天瞎琢磨一些有的没的,又不能换口饭吃。

  即便放到现在,当代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名书法家,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参加各种培训,走艺术或者体育路线的孩子更是需要莫大的毅力。

  就在这样一个吃饱上顿没下顿的家庭里,王芳泽并没有因现实就放弃了自己的终身嗜好。

  在王芳泽用正规的宣纸,写好自己人生中第一幅笔走龙蛇,飘逸俊秀的书法之后,他把自己的作品贴在了房间内出门的房梁上,时刻激励着自己,要不断坚持下去。

  早年也反对自己儿子无所事事,整天闷在家里写字的母亲刘阳春再看到自己儿子如此坚持,最终也拗不过儿子,慢慢支持王芳泽写字。

  当她看到儿子把自己的书法作品隆重地贴在墙上的时候,也跟着打趣,说是在茅草屋里挂纱灯笼,这样的书法作品跟自家破败的房子显得格格不入。

  王芳泽的母亲刘春阳和父亲王端初告诉我们,因为当时家里穷,买不起纸和笔,王芳泽便用水来当做墨,房子外面的走廊当做纸,再用一根木棍,就这样天天自己埋头写字。

  父母也是迫于无奈,让王芳泽初中都没念完就辍学了,他们也是想要王芳泽为家里出一份力,希望他能尽快找一份活儿来干,做到养活自己,并不指望着王芳泽写字为生。

  在王芳泽还在当时的溪口中学念书时,放学之后他便经常留下来打扫卫生,只是为了在大家都走之后,自己能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一会儿字。

  如今的溪口中学门口上,“溪口中学”这四个大字便是成名之后,王芳泽给自己母校题写的。

  因为没有念完初中,自己肚子里没点墨水,这也为王芳泽之后的求学之旅埋下了伏笔。

  在母亲眼里这就是在荒废人生,看着自己无所事事的儿子,她不由得担心儿子是否能独自生活。

  左邻右舍又经常投以异样的眼光,不时传来闲言碎语。在当时只清楚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村民根本没人了解甚至亲眼看到过一幅书法作品,真正去了解书法家。

  面对这样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落后的农村地区自然不屑一顾。在当时的村民眼里,王芳泽就是异想天开,整天赖在家里,好吃懒做。

  当时也是为了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同时也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王芳泽就跟着同乡的人一起,到了外地打工。

  17岁的王芳泽,懵懵懂懂的他就这样走出家门,来到了湖北的监利县。在监利县的工地上干着运送水泥、搬砖之类辛苦的体力活儿。

  但即便是在工地上,尘土飞扬、鱼龙混杂的环境之中,王芳泽也没放弃过自己的写字的爱好。

  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王芳泽经常把装水泥的袋子当作宣纸,自己在上面肆意豪情,挥洒笔墨。

  王芳泽也说,在工地上的水泥袋子,用起来很像现在的宣纸。现在回想起来,王芳泽也是津津乐道,还说水泥袋子的味道当时特别好闻,就像笔墨一样。

  工地的包工头还因为王芳泽用坏了太多的水泥袋子,甚至还告诉他不要在这里干活儿了。因为当时水泥袋子还能再一次回收,五毛钱一个。

  离开工地之后的王芳泽又去到广州,做过保安。兜兜转转一年多的王芳泽,在外打拼了许久,他更加想到自己并不满意这样的生活,不适合干劳力活动。

  于是王芳泽回到了家,还是想要靠着书法来开始自己的人生。父母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此坚持,也就慢慢接受了自己的儿子这一不被村民看好的喜好。

  回到家之后的王芳泽便更加废寝忘食地开始写字,常常点着煤油灯,一直到夜里一两点才睡。白天就在墙上、地上用着树枝涂涂画画。

  母亲刘春阳为了支持自己的儿子,更是给他订阅了在当时村里少见的《书法报》,一年下来要三十多块钱,在贫困的家里,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王芳泽也十分期待着每次邮局送来的,来之不易的报纸,每隔三五天就去一次四五里外的邮局,就盼望着《书法报》上的书法作品和相关的书法知识能够快点送来。

  父亲王端初也为自己的儿子,经常在工地上捡来不用的工程图纸给王芳泽做宣纸用。在废纸背面的空白处,王芳泽的第一幅获得铜奖的作品,便书写在上面。

  从《书法报》上,王芳泽看到了湖南省书法协会举办了一次书法大赛,在先贤杯比赛上,虽然王芳泽的作品斩获了铜奖,但是他的作品却不能同其他作品一起展览。

  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王芳泽寄过去的书法并不是用宣纸书写,而是用的工地上的废纸张。王芳泽也根本不知道书法是写在宣纸上的。

  第一幅获奖的书法作品,书写内容便是赵翼的《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虽然不符合常规,甚至连“诗”字都写错了,但书法协会也给了王芳泽应有的荣誉。

  但他们还是担心自己的儿子即便有着满腔热血,书法也小有成就,在日后却不能自力更生。

  所以父母把他送去学习和写字沾边的技术活儿——裱画。在去学习裱画的过程中,王芳泽基本维持了自己的独立生活。

  之后王芳泽又到了北京永宝斋学习更为复杂的褐裱,到了现在王芳泽也是裱画的一把好手。

  裱画为生的日子过得平淡,但看到好的画作,有机会王芳泽也会很认真地去题字。

  经过几年的日子,王芳泽的书法也被慢慢的变多的人知晓。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王芳泽竟然有人上门来找他求字。他的第一张字是在他24岁的秋天正式写下,卖了60块钱。

  得到外界肯定的王芳泽心里也很高兴,1999年60块钱也是稍有分量了。于是初露头角的王芳泽便更加痴迷于写字了,时不时还会有人找到他,要他的一幅墨宝。

  当时王芳泽和妻子邓英姿居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小小的空间内为了练字,王芳泽买了一块三合板,不用的时候就收起来放在床边。

  妻子邓英姿也说,晚上12点以后,是王芳泽创作灵感最好的时候,当时他一般要练到接近天亮的三四点钟,才会上床睡觉。

  通情达理的妻子也并没有因丈夫痴迷于书法,并不能没有给她带来更好的生活而抱怨,只是节衣缩食地在身后默默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那时候家里的大部分经济收入都被用于购买书和纸,过年过节甚至连一顿像样的饭菜、一件新衣服都买不起,

  他的朋友张良玉有一次帮他到火车站去把王芳泽所购买的宣纸运回家,张良玉都目瞪口呆。他没想到王芳泽竟然一次性购买了三万多元的宣纸。

  那时候王芳泽一年就要用到这么多宣纸,只有火车才能成批运送过来。朋友张良玉也惊叹,买这么多纸,王芳泽还要不要过日子了。

  2002年,中国国际科技成果博览会书画大展拉开序幕。在历史博物馆里,27岁的黑马王芳泽拿到了成人组的金奖,在该项获奖历史上,王芳泽成为年龄最小的书法家。

  当时书法界对王芳泽的评价是:“碑帖融合,格调高古,朴拙灵动,劲健飘逸。”于是霎时间,王芳泽的作品便洛阳纸贵,一字难求。

  随着作品行情的水涨船高,王芳泽也名利双收,各类的媒体对王芳泽作品的报道更是让王芳芳泽名声大噪,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名不见经传的裱画师了。

  媒体爆料甚至还一度传闻,说王芳泽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在湖南购置了7套房子,又拒绝了年薪40万的稳定工作。

  学习完一些书法技艺之后,在2005年,王芳泽30岁时,他举办了自己的书法展,作为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了王芳泽,无数的奖项、证书都被他揽入怀中。社会各界,对王芳泽既有溢美之词,同时也有不少人不买王芳泽的账。

  王芳泽历经三十年的艰苦卓绝,才成就了今时今日的地位。但他依然摆脱不了,自己是初中都没念完,便肄业外出打工的事实。外界批驳他的人无疑就从这样一些方面对他进行挖苦。

  不赞同王芳泽的书法界成员认为,王芳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不能领悟书法的境界和其真正的含义,所以他的书法只是徒有其表,并没有其实质,充满了世俗气息。

  他们还认为王芳泽只是单纯地去临摹他人的创作,书法作品就没有自己的灵魂而已,就像当初王芳泽获得铜奖的第一幅作品一样,甚至还会把书法上的字写错,登不上台面。

  王芳泽对于不一样的声音,刚开始他还是很生气,觉得自身走到这一步,已是十分不易,名人不看出处,只要自己的作品有人欣赏、青睐就行。

  但慢慢地,在外界的呼声中缓过神来之后,王芳泽也意识到,如果自己的作品要得到不认可自己的人们的认知,他的书法艺术便得更加有文化渊源,这样才可以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于是在王芳泽30岁开始,他又开始长达十年的求学生涯,来领悟书法之中所蕴含的境界和培养自己书法独特的灵魂。

  他先是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在专门的书法课堂上,一撇一捺地去慢慢品味,刻苦研习。

  学习画画一种原因是为摆脱自己作品上的世俗之气,争取做到清新脱俗,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境界,领悟书画作品中蕴含的真谛。

  对艺术领悟的不断加深,王芳泽也获得了高校老师们的认可。李铎最早给王芳泽题词,希望他锲而不舍,仔细钻研;大书法家欧阳中石老师赞扬他善取于人,一学就会。

  经过长达10年的韬光养晦,40岁的王芳泽已经褪去了自己身上的世俗之气,不再是以前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了。

  如今的王芳泽,慢慢的变成了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中国钢笔书法》、《写字》等全国著名专业报刊均有作品发表或辟专栏介绍他的作品。王芳泽也有自己专门的练功房,晴云阁主人,别署溪山墨客,也都是他的署名。

开云体育官网 微信在线咨询